2020/03/20

【澤林毛髮診所】全面圖解直擊!植髮前後流程 詳細大公開

 雖然植髮手術簡單可以分成「取髮」、與「種植」兩個部分,但在做手術之前需要經過的程序可不少!到底術前會需要做什麼?手術怎麼進行?術後還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此次恰巧碰到從海外過來接受植髮手術的髮友,我們就跟著他的腳步在澤林毛髮診所實境走一遍!

【術前流程】

術前第一步:毛囊檢測


澤林毛髮診所在髮友接受手術之前,會先透過專業毛囊檢測儀來判斷髮友落髮症狀的分期、檢測毛囊健康狀況、脫髮區域和取髮區域的密度、頭髮粗細,進而精確計算出最佳移植毛囊數量與適合的手術方式。

術前第二步:醫師諮詢


經過檢測後,會由謝宗廷醫師親自看診,是否現在這個時機點就適合做手術?落髮狀況是否有穩定?家族遺傳基因強弱、年紀等需要綜合起來考量,只有挑對時機手術的效果才能達到最好。另外術後是否需要持續使用口服藥、生髮水來維持住現有髮量,都是諮詢看診要討論的重點。

術前第三步:客製美型設計(種植部位確認、髮線設計確認)


植髮手術可不只是將毛囊種滿落髮的區域這麼簡單,醫師會再與髮友做詳細溝通與討論,根據個人的氣質、五官、形象、未來髮型考量、去設計種植範圍,例如未來如果想要短髮造型或是油頭造型,在種植密度就要更濃密,髮線也需要低一些。不管是取髮區或是植髮區域都要確保術後全面性的自然與美觀。

最後綜合以上評估建議適合你的手術治療方式(FUT或是FUE手術方式),並針對手術風險、過程、時間、費用等問題提供詳細解說。

術前第四步:填寫同意書/術前檢查


若決定接受植髮手術,會進一步安排抽血檢驗,確認髮友的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及傳染病情形,避免血液交叉感染的情況出現,確保手術安全。

【手術開始!】

手術流程一:提取毛囊


手術全程由謝宗廷醫師親自執刀,會先在後枕部供髮區打局部麻藥,接著開始提取毛囊的工作,提取毛囊的方式一般分成兩種:FUT與FUE,目前普遍以FUE傷口小、恢復期短較受髮友們的歡迎。

*延伸閱讀:FUT|FUE不同點是什麼

手術流程二:毛囊分離與分類


毛囊提取出來後,會由專業分髮師團隊們在高倍顯微鏡下,精細分離,並將多餘的組織移除,以求達到較好的植髮效果。經處理後的毛囊會放到培養液中進行保存。


上半場的取髮手術結束後,髮友可以在自己的專屬休息室休息約半小時,診所也會提供美味的午餐與飲品,養足精神待接續下半場的種髮流程。

手術流程三:種植毛囊



澤林毛髮診所根據不同大小的毛囊,運用不同口徑的植髮筆,讓毛囊在種植的過程中受到最好的保護,提高毛囊存活率,而且全程皆由醫師親自一株一株毛囊種植,讓髮流、密度與深度皆能精準掌握,術後效果當然好得沒話說。

【手術後】


一、術後衛教 



術後診所會提供髮友一頂軟質透氣的帽子來保護種植區域,並由護理師為髮友進行衛教說明、提醒注意事項。

髮友另可拿到全套的術後備品包,內附消炎與止痛藥品、一組植髮術後溫和的洗髮用品、幫助結痂順利脫落的保濕精華噴霧、防止組織液弄髒枕頭的毛巾、衛教單等,全部都幫你準備好啦~是不是很貼心!

二、術後護理


植髮手術後的照顧保養與手術本身一樣重要,澤林毛髮診所提供一套完整的養護計畫,從術後隔天開始專人進行傷口護理及雷射育髮,也安排醫師定期覆診及營養導入,讓髮友不必煩心照顧問題,交給專業的準沒錯!



術後專人專業清洗,使用澤林毛髮診所專用洗髮精,保持毛囊穩定性及去除多餘結痂,減少傷口不適。


術後雷射照光修護,使用波長660nm的低能量雷射,刺激毛囊生長、減少落髮期頭髮掉落比例、加速傷口癒合,一次約20分鐘。

看完以上流程,是不是對植髮流程有進一步的了解呢?其實植髮手術既微創、恢復快、效果又是永久性的,尤其澤林毛髮診所不管是醫師或是整個植髮團隊都有超過千例的手術經驗,有相關困擾不妨約個時間跟謝醫師好好討論一下吧!

澤林毛髮診所官網:https://www.zlclinic.com.tw/
諮詢專線:02-25081059
FB諮詢:https://www.messenger.com/t/drhair.zlclinic
Line諮詢:http://nav.cx/3P4rXOw
訂閱謝宗廷醫師毛髮頻道:https://goo.gl/X7b2Uu 


4 則留言:

  1. 請問後續育髮要再收費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育髮療程包含口服藥物、生髮水、低能量雷射、自體生長因子育髮、頭皮養護等項目,歡迎透過以下方式預約諮詢:
      電話預約: 02-2508-1059
      FB私訊了解:https://www.messenger.com/t/drhair.zlclinic
      Line@立即詢問:http://nav.cx/3P4rXOw

      刪除

//Show javascript files here on desktop version